作者:中鼎閥門 時間:2024-12-06 17:31:07 閱讀:
CF8M材質的不銹鋼蝶閥在使用過程中被腐蝕。奧氏體不銹鋼經過正常熱處理后,室溫下的組織應該是奧氏體,耐蝕性很好。為了分析蝶閥的腐蝕原因,對蝶閥進行了取樣分析。
1測試方法
進行了化學成分分析(判斷是否符合標準要求)、金相檢驗、熱處理工藝試驗和掃描電鏡分析。
2測試結果和分析
2.1化學成分
化學成分分析和標準成分結果見表1。
表1化學成分分析結果/%成分CSiMnPSCrNiMo
cf8m 0.081.51 . 50.040.0418 ~ 219 ~ 122 ~ 3
蝶閥
2.2金相分析
從有腐蝕現象的蝶閥上切下金相試樣,經打磨拋光后,用氯化鐵水溶液腐蝕。經Neophot-32金相顯微鏡觀察分析,金相組織由奧氏體和另一種析出物組成。理論上,奧氏體不銹鋼經過正常熱處理后,應獲得均勻的奧氏體組織。關于組織中出現的另一種沉淀物是什么,有兩種判斷:一種是& sigma另一種是碳化物。& sigma碳化物形成的條件各不相同,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就是奧氏體不銹鋼對晶間腐蝕的敏感性。
首先用噪聲法進行& sigma階段的標識。使用堿性血紅鹽溶液(血紅鹽10g+氫氧化鉀10g+水100ml),試樣在此試劑中煮沸2~4 min后,鐵素體呈黃色,碳化物被腐蝕,奧氏體光亮,& sigma從棕色變成黑色。用上述方法,從蝶閥上切下的樣品在堿性紅血鹽溶液中煮沸4 min,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,沉淀物保持原來的外觀,沒有發現明顯的變化。因此,決定采用熱處理的方法進行進一步的面分析。
2.3熱處理試驗分析
& sigma相是鐵和鉻原子比例大致相等的金屬間化合物。化學成分、鐵素體、冷變形和溫度變化對&σ;相的形成有影響。采用染色試驗,顯微鏡下析出相變化不明顯,故采用熱處理鑒別&σ;階段。相關信息的介紹,& sigma相通常在500~800℃的長期時效過程中形成。這是因為在較高溫度下時效有利于鉻的擴散。高溫再加熱& sigma該相將開始溶解,并且溶解后至少在920℃以上。高于& sigma可以通過在穩定溫度下加熱來消除該相。表單& sigma雖然消除相位需要很長時間& sigma一般來說,該相只能加熱很短的時間。根據這一理論,制定了熱處理工藝,以觀察顯微組織中的析出相是否能被消除。將從蝶閥上切下的樣品加熱至940℃保持30分鐘,然后用Neophot-32金相顯微鏡進行觀察和分析。熱處理后,樣品中的析出相沒有被消除,保持了原來的形貌,證明顯微組織中的析出相可能不是&σ;階段。
2.4掃描電鏡分析
有時在steel & sigma任何染色方法都無法識別的相,可以通過掃描電鏡進行識別。因為已知& sigma它是相鐵和鉻的化合物,鉻含量為42%~48%。未知相通過EDS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來確定。
微區基質和析出相的定量分析結果見表2。
表2》 EDS定量分析結果/%成分FeCrNiMoSiMn
基底70。38860 . 68868686861
沉淀相56。56560 . 68658586666
EDS分析結果表明,沉淀物中的鉻含量為33.6%,明顯高于基體中的鉻含量16.3%,而σ;相的鉻含量為42%~48%,因此否認析出相為&σ;階段。根據染色試驗和熱處理試驗結果,認為不銹鋼蝶閥組織中的析出相不是&σ;階段。SEM觀察表明,析出相為共晶組織,主要為碳化鉻。
不銹鋼蝶閥由鎳鉻奧氏體不銹鋼制成,一般用于固溶體。在室溫下,其顯微組織為奧氏體,奧氏體不銹鋼在廣泛的腐蝕介質中,尤其是大氣中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。不銹鋼蝶閥的腐蝕原因分析如下:
①根據上述試驗結果,可以判斷蝶閥材料組織中的析出相不是&σ;因此,蝶閥的腐蝕不是由& sigma引起的由相位引起。
②通過SEM觀察,確認蝶閥組織中析出相主要是碳化鉻,這種共晶組織沿晶界分布。EDS分析結果表明,分布在晶界上的碳化物的鉻含量明顯高于基體。這種碳化物是M23C6型。隨著碳化物的析出,當鉻不能擴散補充時,以碳化鉻的形式沿奧氏體晶界析出,在碳化物周圍形成貧鉻區,從而奧氏體不銹鋼晶界容易被腐蝕。因此,沿晶界析出的碳化物是蝶閥腐蝕的主要原因。
③固溶處理后的奧氏體不銹鋼,由于高溫加熱時大部分碳化物溶解,奧氏體中飽和了大量的碳和鉻,然后通過快速冷卻將其固定,使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能。因此,應嚴格控制熱處理工藝。固溶處理時,應將工件加熱至高溫,使碳化物充分溶解,然后迅速冷卻,獲得均勻的奧氏體-貝氏體組織。固溶處理后,如果采用緩冷,在冷卻過程中碳化鉻會沿晶界析出,導致材料的耐蝕性降低。